这个夏天,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数理与统计学院的青年学子们走出校园,将统计学专业知识融入社会实践,聚焦基层治理与养老服务两大民生课题,用数据说话、用脚步践行,交出了两份充满温度的“民生答卷”。 数据赋能社区治理 破解生活圈供需难题 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城镇化水平最高、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之一,社区生活圈治理正面临“普惠覆盖”与“精准需求”的结构性适配难题。团队选取兼具城乡融合特征与人口结构复杂性的上海浦江镇作为研究样本——这里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占比超60%,职住分离现象显著,涵盖动迁社区、商品房小区与保留村落等多元形态。通过绘制“需求热力图”和搭建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开展分层调研,团队精准揭示了不同社区人群的设施需求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基于调研结果,团队创新提出“动态适配”方案,在部分社区试点“空间分时复用”和“设施弹性清单”策略。这些成果被纳入长三角社区治理工具包,为解决“标准化供给与差异化需求”问题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更形成“数据驱动+多元协同”的治理范式,为破解基层治理中的“供需错配”难题开辟了新路径。 聚焦居家养老现状 助力养老服务优化 与此同时,面对浦东新区高达33.4%的户籍老年人口占比以及“9073”的养老格局,学院百余名学子启动了浦东新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及需求调查,旨在摸清服务实际运行效果与老年群体需求,为提升服务质量、完善养老体系提供决策参考。本次实践依托“政府引导、高校支撑、企业参与”机制,在国家统计局浦东调查队引领、校企合作单位南复数据科技公司技术支持下有序开展,分三阶段推进。 以学识服务社会 用时间诠释担当 无论是破解社区生活圈治理难题,还是助力居家养老服务优化,数理与统计学院的学子们都将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这些实践成果不仅为长三角社区生活圈规划、浦东新区“十五五”养老服务政策制定提供了第一手实证依据,更彰显了青年学子以数理思维服务社会的学科担当,是高校科研力量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也是一堂扎根国情民情的“思政实践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