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育人园地
青声数说丨第三十五期 AI数说工匠心:铣刀下的思政育人密码
发布日期:2025-08-13 14:47:10   发布人:数理与统计学院

  以青年视角,发青年之声,数说中国故事,感知中国精神。欢迎收看“青声数说”,我是青声数说者小青。在青岛四方机厂的嗡鸣声里,有一位用铣刀雕琢时代的工匠。从车间学徒到中国中车首席技能专家,从“和谐号”到“复兴号”动车组,再到“600公里高速磁浮”,三十载寒来暑往,他让中国高铁的“膝盖”稳稳屹立世界舞台,他就是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管益辉。今天,让我们循着金属的纹路,走进他的匠心人生。








铁屑淬炼,初成匠才


  1991年深秋,青岛四方机厂的老车间里,21岁的管益辉紧握着铣刀,在金属表面刻下职业生涯的第一道纹路。这个刚从济南铁路机械学校毕业的年轻人,眼里闪烁着对技术的渴望。他每天提前到岗,把车床、钻床、铣床的操作手册翻得卷了边,连页脚都磨出毛边。






  那个年代,加工刀具全靠手工刃磨,行业里流传着“三分技术,七分刀具”的说法。工友们总说:“他的工具箱里,永远有一排新磨刀具。”这份近乎执拗的专注,让他连续三届在青年员工技能比武中摘得桂冠,成为厂里最年轻的铣工技师。铁屑飞溅的弧光里,清晰可见他“由工到匠”的坚实脚印。






破壁攻坚,高铁“立膝”


  2004年,中国高铁号角吹响,管益辉主动扎进“和谐号”动车组轴箱体加工团队。这个被称为高铁“膝盖”的部件,支撑车体重量、传递牵引动力,直接关系行车安全,却一度依赖进口,效率低、返工率高,成了国产化“拦路虎”。管益辉把团队搬进车间,缺成熟工艺就试参数,少技术资料就拆图纸,耗时四个月终于探索出时速200公里动车组轴箱体的稳定加工技艺。当首个国产轴箱体通过检测时,他粗糙的手掌抚过金属表面,仿佛触到中国高铁的心跳。










  2013年,管益辉参与第一代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动车组研制工作。铸钢分体式轴箱体成了他的新挑战:速度更高、结构更复杂,精度要求更苛刻,且相关技术被国外垄断。面对困难,管益辉立下军令状:“中国人的高铁,必须用自己的’膝盖’!”随后两年半里,他带领团队完成两千余次试验,最终创造出“短圆销定位式结构”不仅打破垄断,还把成本压到国外产品的70%以下。2017年,“复兴号”以350公里时速飞驰京沪高铁,管益辉站在站台边,看着自己参与锻造的“膝盖”承载列车呼啸而过,眼眶瞬间湿润,这滴泪里,是中国工匠的骄傲。







智造先锋,薪火相传


  随着高铁动车产能攀升,传统加工模式有待突破,管益辉带着团队重构生产线。将15道工序浓缩成2道,单件加工从12小时压减到1.5小时,操作人员从15人减至4人。这套“柔性自动”产线,最大化提高了加工精度,推动高铁制造向数字化转型,成了中国智能制造的标杆。






  而这只是他创新版图的一角,14项独创操作法、127项攻关课题、200余项创新成果、8项国内外授权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29篇省部级刊物论文等,这些数字背后,是他对“中国创造”的执着。





  如今,他手中的铣刀仍在续写传奇。带领团队攻克分体式轴箱体变形难题,深耕关键构件精细化加工,将精度稳稳提升至微米级别。金属碎屑飞溅的璀璨光芒中,中国高铁的速度正向着更辽阔的远方疾驰。






铣刀上的刻度


  管益辉用一把铣刀证明:真正的工匠精神,是让每一次切削都成为追赶世界的脚步,让每个零件都跳动着中国智造的脉搏。这份以苦为乐的坚守、精益求精的执着、追求卓越的信念,正是新时代劳模精神的生动写照。同学们,当我们在高校课堂中汲取知识时,更应将这份工匠精神内化于心,让匠心的火种在青春的土壤中生根发芽,用奋斗与担当雕琢出更璀璨的中国速度,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奋斗华章。







分享到:
相关信息